中文聖經的重要歷程

中文聖經的重要歷程

影響華人教會最深遠的,無疑是中文聖經的翻譯。大約二百年前,西方傳教士回應上帝的呼召,遠赴重洋,踏足中國,克服語言的限制、文化的差異、思鄉的情懷,為翻譯中文聖經付出不少心血。

1807年,馬禮遜牧師(Robert Morrison)受倫敦傳道會(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)差派到中國傳教。作為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傳教士,他的首要任務,就是要將聖經譯成中文。1813年,另一位倫敦會傳教士米憐(William Milne)抵達澳門協助馬禮遜翻譯聖經。經過多年努力,他們二人的成果終於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,名為《神天聖書》。這部聖經譯本常被後人稱為第一本在中國翻譯的中文聖經。

十九世紀中葉,清廷屢次於對外戰爭中落敗,被迫對外敞開大門。然而,這卻為福音在中國廣傳帶來新的契機。這時期,各差會紛紛藉此機會差派傳教士來華宣揚福音,而中文聖經譯本亦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當中較著名的有《委辦譯本》和《北京官話譯本》。可是縱然譯本紛出,直至《和合本》出版前,卻無一本獲各宗派共同認可、並為中國人所接受。

1890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中,各宗派機構決定以「和衷合作」的精神,共同翻譯和出版一個聯合譯本,稱為《和合本》(Union Version)。在英國聖經公會(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)、美國聖經公會(American Bible Society)和蘇格蘭聖經公會(National Bible Society of Scotland,現名Scottish Bible Society)等全力支持下,來自不同宗派和國籍的傳教士歷經過近30年的努力,終於完成翻譯工作,成果於1919年正式面世,是為《和合本》。《和合本》是中國教會史上最重要的聖經譯本,百年來造就了數千萬華人信徒,近至中國,遠至海外,在華人信徒家庭中代代相傳。

《和合本》的版權為這三家聖經公會所擁有,它們更於1937年在中國內地組成中華聖經會(蘇格蘭聖經公會於1946年才加入)。1949年,中華聖經會在香港設立辦事處,後來因中華聖經會對外聯絡中斷,香港辦事處成為一個獨立機構,名為香港聖經會,亦即今天的香港聖經公會。自此,香港聖經公會承擔了出版、發行和推動中文聖經的重任。

《和合本》於1919年出版,距今已超過百年。隨着語文的變化,聖經中不少用字變得艱澀難懂,新一代的信徒難以明白。要廣傳福音,推動信徒讀經,修訂《和合本》的工作刻不容緩。1985年,聯合聖經公會開展修訂工作。2000年,香港聖經公會從聯合聖經公會手中接下統籌工作的重任,籌募經費繼續修訂工作。2010年,香港聖經公會出版《和合本2010(和合本修訂版)》,前後用近30年完成。